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电源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牧野区电池及延伸产业发展指导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牧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7日
牧野区电池及延伸产业发展指导规划
新能源电池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是支撑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产业。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得到大幅提升,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及其他应用领域的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将会为新能源电池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电池产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构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电池产业链逐步集聚了以天力锂能、科隆电源、锂动电源、河南新太行、新鸽车辆、丰收车辆等众多企业相互跟进的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带动效应强、具有较高知名度、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从电池原材料-电池零部件-成品电池-电池生产专用设备-低速电动车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尤其在锂离子电池及材料、镍氢电池及材料等领域竞争优势明显,覆盖军用、铁路、航空、汽车、通讯以及电动工具等领域。其产品被运用于北斗卫星、嫦娥五号、“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运-20大型运输机、轨道交通等高精尖领域。科隆新能源、天力锂能、新太行3家企业入选“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和“河南省2021年新兴产业链重点企业”,2022年10月份天力锂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我市第一家电池上市公司、河南省首家锂电正极材料上市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电池产业优势。电动车产业已由单一的电动三轮车逐步向低速电动车、电动场地车等方向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区电池产业链上企业达到25家左右,其中规上企业16家(电池及电池材料12家、电动车4家),全年全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左右,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72%(不包括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新乡供电公司)。以天力锂能、科隆电源为代表的电池材料生产企业产量达6万吨;以河南锂动、奇鑫电源等为代表的锂电池生产企业产量达3.2亿安时;以恒明电源、中岳电源等为代表的镍氢电池生产企业产量达2000万安时;以新太行为代表的军用企业生产锂电、铅酸、银锌等各类电池产量达到8000万安时;以新鸽车辆、丰收车辆为代表的电动车生产企业产量达15万辆。
(二)发展平台日趋完善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四集一转”科学发展内涵,我区高标准建设了电源产业园(2016年获批新乡市电池及电动车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目前园区道路、管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乡电源产业开发区新发展规划(2022—2035年)将王村镇工业园区纳入开发区范围实行“一区两园”,规划面积8.48平方公里(中东园区约6.92平方公里,西园区约1.5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2023年7月份通过批复,为电池产业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持续发展平台。
(三)产业优势明显
截至2023年底,全区电池链内拥有省市以上研发平台10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两家(河南新太行、天力锂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两家(锂动电源、丰收车辆)。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综合性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在我区建成投入运营。全区产业链内多数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哈工大、河南师范大学、天津十八所等都有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使牧野区电池电动车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
目前全区从事电池电动车产业的各类人员近万人,其中直接从事电池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500多人,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5000多人,人才优势明显。
(四)动力电池优势突出
近年来,全区众多龙头企业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发展,特别是加大了对大功率动力电池的研发投入,锂动电源、河南新太行都较早地进行了技术储备,大容量、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研发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特别是锂动电源与新乡市电池研究院对超晶铬固态电池进行了合作研发;锂动电源、新太行公司大容量储能电池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在车用动力电池方面与多个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锂动电源2023年位居全国铁路机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第1名、全国新能源物流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第8名、全国新能源汽车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第12名。目前,全区大功率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年产能达到了2亿安时,产品广泛配套宇通、东风、山东沂星等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动力电池中试基地。
(五)发展潜力强劲
为壮大我区电池电动车产业发展规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坚持围绕产业内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引导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集聚、打造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近年来,全区谋划和建设了科隆电源年产3.6万吨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天力锂能公司年产3万吨新型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锂动电源年产0.6GWh锂离子电池生产生产线项目、河南新太行方形/软包动力型智能化标准电池模组研发及产业化维修提升项目等一批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极大的提升我区电池产业链的整体实力。针对我区电动三轮车企业小而散现状,我区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行业准入,使整个行业逐步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过渡。目前,新鸽车辆、丰收车辆、力洋车业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内企业。新太行电源、锂动电源等3家公司列入工信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目录。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来我区电池产业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缺乏链主企业。目前,我区电池产业链内的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超10亿元企业只有两家(天力锂能、科隆电源),全区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不足1.5GWh,企业生产设备及技术工艺与高端企业尚有距离。我区虽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还存在部分产品的缺项和弱项,在高端的氢能、储能、新型电池等链条环节上欠缺,在电池回收、电池应用等产业闭环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电池生产企业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如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会丧失发展的主动权。
(二)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少。目前,我区电池产业链内全是民营企业,自身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且融资成本较高。产业链内的小微企业由于缺乏贷款抵押物,融资渠道狭窄,很难得到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导致企业运转困难,无法达产达效,导致产能闲置。特别是电池行业资本周期较长,资金占用量大,企业应收账款一般在4-6个月,无形增加了销售成本。产业内缺乏专项基金,无法更好的解决企业短缺难题,助推企业发展。
(三)高端人才缺乏,研发储备不足。目前,我区电池产业链内大部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专业化层次偏低,缺乏高素质人才,新乡市作为内陆三、四线城市,很难吸引国内外的高端人才入驻,行业技术发展上缺少领军人物,高端研发力量单薄,如:作为产业内的骨干企业,天力锂能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只有20多人,锂动电源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只有10人左右。企业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研发机构合作较少,暂不具备承接产业研发成果转化的能力,技术研发储备能力不足,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产业内人才不足和创新缺乏一定程度上缺失发展的主动权,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弱。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受国家政策影响,仍有较好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锂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我区电池企业近年来订单饱满,销售形势良好,但因部分企业资金缺乏,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不能满足订单需求。
据行业权威部门预测,动力电池行业未来很可能迎来一次大洗牌,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总的来看,受国家政策、市场、技术、资本等多重因素的带动,中国锂电行业正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另外,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消费类电子产品对于电池需求依然旺盛。对于我区电池产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是我区电池产业腾飞的重大机遇。
四、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电池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补齐、提升、筑强电池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努力培育百亿级电池电动车企业,打造千亿级“电池谷”产业板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动车产业集群。
新能源电池:重点发展新型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正极材料,争取天力、科隆进入全国三元正极材料领域第一梯队。积极促成天力公司“中华牌”商标使用权,重振“中华牌”电池品牌。扩大中科公司锂离子隔膜产量,力争重回国内行业前五。整合我区各类电池钢带、钢壳、底套等配件企业,做强电池配件。积极引进铝箔、铜箔、电解液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电池产业链。支持锂动电源加大超晶铬固态电池的研发,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化。引进布局氢能、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未来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努力实现换道领跑。
电动车:推进电动三轮车企业转型升级,依托新鸽等企业,研发、生产安全、实用、新颖的新型电动三轮车,开拓物流、快递、邮政、环卫等应用领域和广大农村市场,打造全国一流电动三轮车研发、生产基地。支持电动车企业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争取引进或提升具有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支持电动车企业与锂电生产企业合作,推进锂电在三轮车上的广泛应用,鼓励开发、拓展电动物流车、电动环卫车、电动市政工程车、电动智能叉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电池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1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培育超30亿元企业2家(天力、科隆),超10亿元企业2家(新太行、锂动)。
力争到2030年电池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2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培育超50亿元企业2家(天力、科隆),超20亿元企业2家(新太行、锂动),超10亿元企业2家(新鸽、丰收)。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精准把握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趋势,围绕电池产业链图谱,招引和培育具有全产业链控制力的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带动电池产业链各个环节全面发展、集聚发展。重点围绕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成品与电池回收、电池检测等薄弱环节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完善产业闭环。依托辖区电池上下游企业与在外成功企业家,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精准招商,推动新商返乡创业。与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电科十八所等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掌握电池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拓宽招商渠道。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引进实施1—2家亿元、10亿元以上电池电动车产业项目,壮大提升全区电池产业链发展。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抢抓国家近期将出台5000亿元的设备更新支持政策,尽可能多的帮助辖区企业谋划建设符合国家政策的技改项目,纳入上级规划盘子,最大限度的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扶持,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实现总投资11亿元的科隆公司年产3.6万吨电池材料、总投资2.2亿元的天力公司年产1.5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全面投产达效。二是加快推进总投资5.4亿元新能源与电池产业园(原超能地块)、总投资1.5亿元氢能孵化园等计划开工项目如期开工。三是依托市国资,推进总投资50亿元中华电池产业园等谋划项目早日落地。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打造“电池谷”核心区。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前瞻未来产业布局,加强与中科院、河南电池研究院等电池研发领先机构和企业合作,形成“研发+产业+应用”链式推进格局,加强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氢能、钠离子电池、锂离子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超晶格等新型体系电池的联合攻关。通过合作、引进等方式,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抢占新型体系电池行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电池材料方面,不断壮大锂电正极材料规模,推动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等电池材料发展,努力建成国内最大的锂电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四)实施“引智”工程,打造高端人才队伍。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支持企业加大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用才、留才、育才、引才、借才”的激励机制,营造引进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五)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在土地、融资、资金等方面向电池产业链倾斜,助推其迅速做大做强。一是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参与园区市场化运作,尽可能将经济、土地、建设等职能权限下放至管委会,为企业提供高效公共信息、审批办事等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探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支持开发区整体环评、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等整体评估评价。支持开发区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推进主要道路贯通、排涝设施及管网修复改造等,谋划建设集人力资源服务、科研办公、职工生活为一体的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提升职工综合服务配套设施。二是在环境容量、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科技经费等方面优先支持我区电池产业链发展,积极组织我区产业链内的企业申报各类资金扶持,借机壮大产业发展。